图片名称

2017年中国固废处置处理行业技术水平、特点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

2017/08/09

1、固体废物的概念  我国于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与200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该法把固体废物分为三类,分别是: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

  1、固体废物的概念

  我国于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并与200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固体废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该法把固体废物分为三类,分别是: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2、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侵占土地、污染土壤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需占地堆放。我国许多城市利用市郊设置垃圾堆放场,侵占大量农田。固体废物及其渗滤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的性质和土壤的结构,并对土壤卫生的活动产生影响。这些有害成分的存在,还会在植物有机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危及人体健康。

  (2)污染水体

  直接将固体废物倾倒于河流、湖泊或海洋,将后者当成处置固体废物的场所之一,是有违国际公约的。固体废物置于水体,将使水质直接受到污染,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并影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除此之外,固体废物还将缩减江河湖面的有效面积,使其排洪和灌溉能力有所降低,有些排污口处形成的灰滩已延伸到航道中心,影响正常的航运。此外,在陆地堆积或简单填埋的固体废物,经过雨水的浸渍和废物本身的分解,将会产生含有害化学物质的渗滤液,对附近地区的地表及地下水系造成污染。

  (3)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中的细微颗粒等可随风飞扬,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以细粒状存在的固体废物和垃圾,在大风吹动时会随风飘逸,扩散到其他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和垃圾,在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者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另外,废物填埋时所逸出的沼气、焚烧处理时所排出的二氧化硫、盐酸、粉尘等也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4)影响环境卫生和景观

  我国生活垃圾、粪便的清运能力不高,无害化处理率低,很大一部分垃圾堆存在于城市的一些死角,严重影响环境卫生,对市容和景观产生“视觉污染”,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这不仅直接破坏了城市、风景区等的整体美观,而且损害了我们国家和国民的形象。

  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水平、特点及其发展现状

  目前对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分别是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卫生填埋的应用最广,所占收运量的比例也最高,可达81.8%;焚烧则通常限定在沿海地区,占收运量比例的14.5%;堆肥的效果很好,但只有个别地区选择性地使用,局限性较大,在收运量的比例中也只占3.7%。

  (1)卫生填埋技术

  卫生填埋是有别于传统填埋的一种填埋处理技术,除需要针对填埋地点进行谨慎合理的选址外,填埋地还需要施加防渗漏处理并掩盖压实,以杜绝对地下水和大气的二次污染。卫生填埋主要可以分为厌氧填埋、半好氧填埋、好氧填埋三种。厌氧填埋所使用的填埋场构造最为简单,而且不需要太高的建设成本,填埋后产生的沼气更可以回收用于资源的再利用,因此应用非常广泛。好氧填埋与半好氧填埋则对场地的要求较高,成本也较高,但胜在分解有机物的速度极快,大幅缩短了垃圾的稳定化周期,对渗出液水质也有良性影响。

  (2)焚烧技术

  焚烧技术属于热化学处理技术的一种,可以实现热能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该技术具有多项优点,比如减容效果好、基本完全无害、大规模的废热回收可以用于发电、占地面积小、对环境影响甚微等,因此普及速度非常之快,应用范围也非常之广,尤其是土地资源有限,不适合使用卫生填埋技术的沿海地区,焚烧技术可以说适应性非常之高。

  (3)堆肥技术

  堆肥技术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其关键点在于大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只要进行一定的有效控制,微生物会令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降解,生成稳定、高肥效的腐殖质。这种技术可以依微生物不同的生长环境进行分类,分成好氧和厌氧两种堆肥方式。其中好氧堆肥具有较高的堆肥体温度,只要依照一定的比例把有机物料和填充料混合在一起即可,一旦条件适宜,微生物就会迅速繁殖,令有机质发生降解,高温会将混合物中的杂草种子和病菌杀灭,令生成的废弃物趋于稳定。厌氧堆肥则需要无氧环境作为前提条件,由厌氧型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相比好氧堆肥,厌氧堆肥的缺点较多,不但分解速度慢、分解效率差,而且还会产生刺鼻的恶臭,工艺条件也更复杂一点,不过好处在于可以产生好氧堆肥无法产生的甲烷,作为清洁能源使用。

  4、国外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产业发展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制度建设始于70年代。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随之产生,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及资源的日趋稀缺,石油危机以后,各国政府为了积极鼓励和引导对固体废物的回收与资源利用,相继颁布了引导和规范固体废物处理行业法律法规,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对固体废物处理给予保障,固体废物处理行业是一个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型行业,美国、欧盟、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既开始固体废物处理行业方面的制度建设,相继推出相关法律法规,从而带来固体废物处理行业的蓬勃发展。

  (1)固废处理是美国环保产业的核心

  固废处理产业是美国环保产业核心之一。截止2010年,美国环保产业年产值达到3163亿美元,直接创造16.57万个就业机会,其中废水处理工程与水资源、固体废物与危废管理占比分别为28%、20%,是美国环保领域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子行业。美国固体废物处理产业,包括生活垃圾和有害废弃物处理,仅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衰退外,均处于增长态势。

  美国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在2007年达到峰值25.5亿吨,2008年开始下降。从处理方式来看,资源回收利用的比例逐年提高,从1980年的9.56%提高到2009年的33.74%,而填埋方式处理比例则明显下降。由此可见,随着美国环保投入的不断增加,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已趋于减少,同时,处理方式逐渐优化。

  (2)高循环利用率是日本固废处理产业发达的重要表现

  日本政府对资源与环境非常重视,城市固体废物处理行业属于资源与环境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日本得到快速发展,废物循环利用比例逐年提高。高循环使用是日本固废处理产业发达的重要表现,2008年日本城市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率已达到60%以上。由于日本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拥有完善的法规体系、技术工艺先进、管理严格,使得日本在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欧盟固废处理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

  欧盟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其协调一致性的行为在城市固体废物处理产业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欧盟统一指导与各成员国积极努力下,欧盟各成员国城市固体废物处理不断提高,从1995-2009年十五年间,欧盟城市固废填埋量从1.41亿吨下降到9600万吨,填埋比例下降了32%,而焚烧、堆肥和回收利用率则不断提高。

  5、我国固体废物处置行业现状

  我国固体废物处置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较相对滞后,处于发展初步阶段。鉴于固废对环境影响的迟缓性,长期以来固废处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污染治理的重点在于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导致固废处理行业在环保领域各子行业的发展中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固废处理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固废投资占环保行业整体投入的比例仅分别为11.4%和13.7%,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固废处理则是环保领域投资和产值占比均超过50%的最大子行业。

  固废处理行业是典型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导型行业。西方发达国家对固废处理的引导大多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美国为例,美国1965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理法》、1976年颁布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84年则通过了《危险和固体废物修正草案》、《资源保护与回收法》等多部法律,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固废处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我国针对固废处理的法律制定则要远远落后,直到1996年才出台了首部固废防治专项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此后相关的法规及配套政策陆续出台,但总体力度不够。

  随着“垃圾围城”等固废污染问题的日益显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固废治理的支持力度,包括《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等系列政策密集出台。

  (1)生活垃圾处理:垃圾围城成考验,加大投入是必然根据住建部调查数据,目前全国有1/3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垃圾污染形势严峻。与此同时,垃圾处理设施能力不足以及伴随着城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垃圾产生量持续增加,正在使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约1.92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1.80亿吨。其中,卫生填埋处理量为1.15亿吨,占63.9%;焚烧处理量为0.61亿吨,占33.9%;其他处理方式占2.2%。无害化处理率达93.7%,比2014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全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无害化处理能力为21.6万吨/日,占总处理能力的32.3%。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情况来看,虽然城市无害化处理率近十年来大幅提升,仅2013年未得到处理的垃圾就达到了1,844.6万吨,2004-2013年期间累计未处理量则高达4.9亿吨,如果考虑城市生活垃圾历史存量及无害化处理率更低的城镇及农村,则这一数字将十分庞大。显然,要缓解垃圾围城的压力,就必须加大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等投入,这为垃圾处理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

  (2)医疗废物处置重视不够,建设严重滞后

  危险废物指具有以下两种情形的固体、液体废弃物:a.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b.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根据发改委和环保部2016年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调整为46大类别479种,成分复杂。其中,医疗废物被列为1号危险废物。

  我国对医疗废物的处置长期重视不够,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简单贮存或直接排放状态。

  1)我国现行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现状

  我国现行医疗废物回收处理现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①将医废卖给小贩

  由于缺乏监管力度,管理不严等问题,同时医废回收环节又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有些医废经过简单的处理,然后通过简单的包装,便重新成为新的“医疗用品”,被再次投入市场,从而造成了污染隐患。还有部分医疗塑料制品,在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处理,便被制成饮料或食品的塑料包装,这样也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②随意丢弃医废

  由于相关单位监管不严,尤其在较为偏远的地区,有些医废被随意丢弃,由此带来健康安全隐患,直接危害到人体健康。

  ③将医废混入生活垃圾

  医废与生活垃圾的界限不清,而实施环境无害化处理的关键环节便是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小型医院仍没有严格贯彻《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没有分类收集医废,因此造成了部分医废夹杂在生活垃圾中,流入社会,给人民健康带来隐患。

  ④直接焚烧填埋医废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根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等标准进行集中处置。但是目前仍存在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医疗机构,采用直接焚烧或直接填埋等方式处置医疗废物,直接焚烧医废后会产生大量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随之带来二次污染。同时,一些具有损伤性医废,如镊子、针灸针、针头是不可燃的,只能通过掩埋来处理这些医废,但是这样又会污染地下水源。

  ⑤集中回收处理医废

  集中回收处理是指,由指定的专业企业集中对某个地区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这种模式最终产物主要可用于工业原材料的再生产。目前来说它是最合理的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模式。但由于管理松散、责任不明确,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回收网络不完善,处理设备不先进等。在处置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医疗废弃物交由集中处置单位处理。

  2)我国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健康状况的提高,在临床上广泛地应用了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给处理医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医废管理技术水平、硬件水平等滞后于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些也就造成了我国医废处理和管理水平的滞后,随之也带来了目前我国医废回收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医院内部管理混乱

  目前相关的医废管理法规要求,一方面医疗废弃物要首先在医院内进行简单的无害化处理,包括消毒,毁形处理等。同时,大部分医疗机构由后勤部门管理医院废弃物。此外,一些医疗机构没有严格消毒处理医废,医院相关医废管理部没有直接参与到监督检查工作当中,而聘请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临时工专职或者兼职负责处理医疗废弃物。

  ②医废分类收集体系不完善

  医废分类收集是医废处理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型医院仍未重视这点,经常会将医废当做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两者混杂在一起进行填埋或者焚烧。另外国内一些发达城市的医院对于医废的收集工作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

  ③不够重视医废的危害性

  由于相关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的程度有限,人们目前不够重视医废对环境和自身健康的危害性。比如将医院随意丢弃的己经使用过的输液瓶当做家用容器,这可能会导致家人感染。另外,一些医务人员对医废真正的危险性仍然认识不足,只是简单的了解医废的危险性,因此在医务人员处理医废的时候,仍然会发生随意丢弃医废,消毒不合格这类的事件。

  ①关法规和监管不健全

  国内目前主要由环卫、环保、卫生三个部门来共同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但是这三个部门在管理医疗废弃物处理方面分工仍不太明确,这也导致了国内医疗废弃物管理发展较为缓慢。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仍处于试行阶段,目前该条例缺乏相关实践,因此其指导性仍显不足。

  ⑤可回收制品没有得到科学的回收利用

  很大一部分的医疗废弃物是可以进行回收处理利用的,但却没有得到合理回收处理,或者回收处理手段不科学,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⑥运输过程及物流网络的问题

  医疗废弃物回收物流不同于其他废旧物资回收物流。首先,对用于回收医疗废弃物的运输设备和包装容器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例如要求包装能够防止医废泄漏、腐败发臭和疾病传染,因为目前医废收集袋普遍过薄,这会很容易导致医废渗漏。另外医废运输设备也需要专业化配置,由于医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必须在废弃物产生之后48小时内完成,所以医疗废弃物回收物流网络是带有时间限制的。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回收物流网络,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没有针对性的研究。

  ⑦处理费用问题

  关于我国医废处理费用收取标准方面,目前有两类标准,第一类标准是按医废重量收费;第二类标准是按相关医废产生的医疗单位的床位收费,并且处理费用在全国各地也相差很大,而且并未正式纳入医疗成本。比如参照床位收费的标准时,一些医院就会将生活垃圾等一并拉到医废处置企业处理,焚烧设备就会超负荷运转,从而提高了医废处理成本,增加了处置企业的负担。如按重量收费,就出现与上述相反的现象,无形中给医疗机构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尤其是中小型医院医疗经费原本有限,收入也不高,使得许多医疗机构将医疗废弃物完全交由处置企业的自觉性大打折扣,再加上监督管理的不到位,使得大量医废得不到无害处理,而与生活垃圾一起流入社会,从而造成健康卫生隐患。因此处理费用标准不明确不一致,也是导致医疗废弃物不能完全无害化处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3)我国医疗废物处置目标

  十六大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7,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我国医疗废物处于高位增加阶段,这些都加剧了我国医疗废物污染环境的紧张局面。根据环保部等四部门发布《“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提出,要加强医疗废物收集体系建设,所有县级市和县(旗)医疗废物要统一收集处置。难以实现统一收集处置的,鼓励采取高温蒸汽处理、化学消毒和微波消毒等非焚烧方式,建设县级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到2015年底,城市(包括县级市、地级市和直辖市)医疗废物要基本实现无害化,基本建立较完善的医疗废物收运机制和收费制度。

  (3)加强西藏地区的环境保护的意义

  1)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域格局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对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这种安全屏障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水源涵养作用

  青藏高原众多的冰川、冻土、湖泊、湿地和大面积的草地与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亚洲著名的长江、黄河及恒河等江河,西藏共计有河流356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水资源相当丰富,是世界上河流发育最多的区域。据计算,青藏高原水资源量约为5688.61×108m3,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20.23%,其丰沛的水量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安全重要的战略基地,同时,也对我国未来水资源安全和能源安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②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青藏高原自东向西横跨9个自然地带。高原特有的三维地带性分异特点,使广阔高原边缘的深切谷地发育了热带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暗针叶林等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在宽缓的高原腹地形成了广袤的内陆湖泊、河流以及沼泽等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特别是在高亢地势和高寒气候地区孕育了高原特有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与高寒荒漠等生态系统类型。独特的自然环境格局与丰富多样的生境类型,为不同生物区系的相互交汇与融合提供了特定的空间,使青藏高原成为现代许多物种的分化中心,不仅衍生出众多高原特有种(仅横断山脉地区就分布着特有种子植物1487种),同时又为某些古老物种提供了天然庇护场所,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分布有高等植物13000余种、陆栖脊椎动物1047种(特有种281种,其中包括藏羚羊、野牦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8种),使之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25个热点地区之一,尤其是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③水土保持作用

  由于严酷的气候条件和高亢的地势,青藏高原的植被一旦被破坏极易在水蚀和风蚀的综合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裸露沙地。不仅会给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与危害,而且地面粉尘上升后,极易远程传输,从而影响到整个东北亚—西太平洋地区。因此,青藏高原所拥有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各类森林是遏止土地沙化和土壤流失的重要保障,对高原本身和周边地区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④碳源/汇作用

  独特自然环境下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1999-2003年,通过山地森林(贡嘎山)、高寒草甸(海北)、高寒草原(班戈和五道梁)和农田(拉萨达孜)等5个生态系统类型定位与半定位站的野外观测与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主要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均表现为碳固定大于碳释放,整个青藏高原碳积累总量为193.64×106t/a,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贡献最大、高寒草甸次之。此外,青藏高原分布着1.40×106km2的多年永久冻土,封存了大量温室气体。因此,青藏高原作为重要的碳汇,影响着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

  2)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的威胁

  特殊高寒环境下,青藏高原生态敏感且环境极其脆弱。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威胁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重,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面临严峻挑战。

  ①冰川退缩

  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全面、加速退缩趋势。但各域冰川消融程度不同,藏东南、珠穆朗玛峰北坡、喀喇昆仑山等山地冰川退缩幅度最大。冰川退缩导致地表裸露面积增加、冰湖增多。冰湖溃决并引起滑坡、泥石流发生频率、强度与范围增加。冰川融化使得一些湖泊水位上升,湖畔牧场被淹。冰川融化不仅直接影响河流、湖泊、湿地等覆被类型的面积变化,而且涉及到更广泛的水文、水资源与气候变化。

  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相辅相成。青藏高原草地、森林、湖泊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高原特有物种和特有遗传基因面临损失的威胁。

  ③土地退化显著

  气候变暖引起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分布海拔下界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地带的岛状冻土区发生了明显的退化。冻土活动层深度加深增大了地表基础的不稳定性,给区域的工程建设带来危害。2009年全国第4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结果显示,西藏自治区沙化土地总面积由1995年的20.47×104km2(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17.03%)增加到2009年的21.62×104km2(17.98%)。沙化使土层变薄,土壤质地粗化、结构破坏、有机质损失,土地质量下降,草地、耕地及其它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另外,土地沙化后,处于裸露和半裸露状态的沙化土地,缺乏植被保护,易形成风沙,对交通及水利工程设施产生影响,甚至形成沙尘天气,进而影响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草地植被群落结构破坏和生物量减少,直接降低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能力,加重了草畜失衡的矛盾。

  土流失加重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复杂,水土流失类型多样,伴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由于草地牲畜过载、工矿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加剧,青藏高原地区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⑤自然灾害频发

  敏感的高原环境背景,形成了多样的自然灾害类型,且受灾区域范围广大,青藏高原是我国自然灾害类型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由于冰川融化和人类工程活动增强,地质灾害频繁爆发,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冰湖溃决,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青藏高原区域交通运输业、水利水电和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与项目实施

  为有效进行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保护与建设,国务院等部门批准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规划、保护与建设项目。2005年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2007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又批复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2011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上述规划确定了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一系列举措。西藏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加强西藏地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附件下载: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Copyright © 2022 武汉市再生资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